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南市政府易姓前副發言人,長期擔任教育部青年署及地方政府兒少培力活動講(業)師,涉犯多起性騷擾未成年案件。教育部青年署於接獲檢舉時,未立即啟動調查阻斷傷害,輕忽場所管理人防治責任,監察院通過糾正教育部青年署。另據衛福部統計,兒少性騷擾案件中男性受害人數占整體通報人數近2成、加害人為男性比例占近5成,顯示男性同性間性騷擾行為並非少見。監察院促請衛福部及教育部就性騷擾行為人處遇、非教育人員未納入不適任人員通報系統,及同志青少年性騷擾防治等議題確實檢討改進

  • 日期:113-06-19

監察委員:葉大華、紀惠容

臺南市政府易姓前副發言人(以下簡稱:易男)於107年起,長期藉由擔任政府或學校之兒少培力活動或營隊講(業)師機會,涉犯性騷擾男性青少年學員,並於110年間遭人向教育部青年署舉發。監察院調查後發現,當時青年署人員並未依性騷擾防治法啟動調查,並仍持續讓易男參與培訓活動。直至111年5月由民間團體公開揭發易男涉犯性騷擾案後,教育部方啟動專案調查,清查後發現曾遭易男直接性騷擾者至少7人,且部分受害人為兒少。由於青年署人員長達一年期間未積極處理,顯欠缺性平法紀觀念,對行政程序認知有誤,致未能立即阻斷後續產生潛在受害人之可能性,經教育部專案清查後議處署長等五名違失人員。惟教育部身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主管機關,青年署案關人員卻於案發時錯失糾正補救及預防時機,嚴重傷害政府機關形象及信譽,核有違失。監察院通過監察委員葉大華、紀惠容調查報告,糾正教育部青年署,另針對性騷擾行為人處遇、非教育人員未納入不適任人員通報系統,以及同志青少年性騷擾防治等議題,促請衛福部及教育部確實檢討改進。
 
兩位監委指出,易男行為經受害人提出性騷擾申訴後,臺南市政府認定性騷擾成立,並核予易員申誡2次及裁罰3萬元。然教育部雖已專案調查認定易員性騷擾多人成立,卻因其非教育人員無從於各類不適任人員通報查詢系統或資料庫被勾稽與掌握。且現行兒少工作者態樣多元,包含短期性課程或營隊活動之講(業)師,如何審慎過濾不適任人員,杜絕可能風險,亟待衛福部會同教育部妥予研議,並可考量參酌澳洲兒童工作證制度(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 WWCC),以建置兒少及青年安全參與環境。
 
監委表示,本案調查過程中衛福部接獲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記者會通知後,即藉由保護業務主管通訊群組,傳送資料請各地方政府查復是否受理保護案件通報,惟該部未能明察及區分上開資料已包含相關地方主管機關資訊,而一律發布於多人群組詢問,致使受害人資訊疑被洩漏致遭行為人騷擾,究如何確實保護個案資訊,有待衛福部檢討策進。另臺南市政府身為易員之僱用機關,未積極禁止易員聯繫受害人以確保受害人權益及隱私,致使受害人感到驚恐及遭受施壓,亦應檢討改進。
 
兩位監察委員表示,目前僅犯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規定之罪經處拘役或罰金確定者,始能由地方主管機關要求性騷擾行為人接受身心治療、輔導或教育。惟以本案為例,易員於相關調查中,曾自承被投訴性騷擾許久,但都不以為意云云,明顯欠缺對性騷擾之正確認知,形同性騷擾慣犯,且易員仍未實際向受害人道歉,甚至藉臉書發文再次權勢施壓及傷害受害人,亦未針對本院詢問答復,均難認渠有悔悟之心。詢據諮詢專家意見認為,目前有關性騷擾相關法令規定,僅注重處罰,無益於當事人改過。究如何有效避免行為人再犯,強化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及對性暴力概念認知,亟待衛福部全盤檢討現行規範闕漏之處並予以強化。
 
調查報告另指出,現行兒少權法未如同性騷擾防治法第14條規定,另訂成年後追溯時限,受害人成年後申訴或被通報未滿18歲時曾遭受兒少權法第49條第1項不當對待行為,需視案發時間至裁處時是否已逾3年而定。然依本院訪談及諮詢結果顯示,多數人發生後須歷經多年始願意說出口或提出申訴,卻可能因罹於時效,無法依兒少權法裁處或留下裁罰紀錄,此恐形成兒少保護漏洞。究如何防堵行為人成為慣犯持續傷害兒少,亟待衛福部就法規面通盤檢討研議,依性平三法修正方向檢視兒少權法,以確實保護兒少。
 
兩位監委表示,本案涉及未成年同志遭受性騷擾議題,然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兒少保護通報性騷擾案件中,男性受害人數占整體通報人數近2成,通報人數逐年增加,其中112年加害人為男性比例占近5成,顯示男性同性間性騷擾行為並非少見。而據調查訪談結果顯示,同性間性騷擾行為受到性別刻板印象、被迫出櫃可能、性別文化認知、對法令制度信任感不足、遭遇機構背叛等因素多重交織下,使同性或同志受害人更加難以啟齒,更不易循正式管道求助。
 
另現行校園性平教育多只強調異性,對於性向未明、朋友少、少聊性方面的同性受害人,容易受到行為人引導,遭受權勢性騷時也難以察覺。面對同志兒少遭遇權勢不對等的性騷擾行為,如何提升其身體自主權及身體界線相關意識,協助其分辨係為情感探索或性騷擾,同時暢通申訴管道以提升同志兒少求助信心,並落實CRC兒少表意權以及各單位專業人員訓練,有待教育部及衛福部督同各地方政府積極研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