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監委調查發現,濕地保育法自104年施行至今,仍有1個國際級、7個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長達4至8年餘未完成審議;極具減碳潛力之濕地碳匯量至今尚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國際保育瀕危級別黑面琵鷺於全球數量上升、突破紀錄,惟來臺度冬數量卻下降2.2%,臺南地區下降8.4%,112年至113年死傷近百隻;五十二甲濕地近10年來,則因「不徵收、不租用、不解編」,陷入膠著、民怨未能紓解。監委建請內政部積極會同農業部、地方縣市政府檢討改進

  • 日期:113-12-06

監察委員:林郁容、范巽綠、葉宜津

為確保濕地天然滯洪等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濕地保育法於民國(下同)102年7月3日公布,104年2月2日施行,明定主管機關為保育及明智利用重要濕地,應擬訂綜合性及永續性之保育利用計畫。另為回應全球淨零趨勢,我國110年宣示「2050淨零轉型」為重要政策目標,「自然碳匯」為關鍵戰略之一。我國沿海濕地既為海草床、潮汐鹽沼、紅樹林等濱海藍碳主要棲地區域,主管機關之經營管理與監測調查,自屬重要。案經監察院內政及族群委員會於113年12月5日通過調查報告,函請內政部積極會同農業部、臺南市政府、嘉義縣政府與宜蘭縣政府檢討改進。
 
監委林郁容提到,內政部為促進濕地生態保育及明智利用,自104年2月2日起施行濕地保育法,惟迄今仍有1個國際級、7個國家級重要濕地之保育利用計畫已逾濕地保育法所定審議期限4至8年餘,多數為海岸地區重要濕地,均與民眾抗爭、認不利生計有關,其中不乏對明智利用規定之誤解,顯示內政部之相關措施、誘因與資源之投入尚待加強。
 
監委葉宜津則表示,臺灣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之自然碳匯須於西元2030年增加34萬公噸之藍碳碳匯量、西元2040年增加合計1,000萬公噸碳匯量,濕地即為濱海藍碳主要分布區域。內政部身為濕地保育法主管機關,雖自100年、106年、112年辦理重要濕地碳匯調查計畫,惟至今濕地科研成果仍不足、極具減碳潛力之濕地碳匯量尚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該部允應積極健全溫室氣體國家清冊內資料、建立增匯量轉換碳權之方法學及相關誘因機制,落實濕地保育法與國家淨零碳排政策。
 
監委林郁容在調查案件過程中,注意到112年至113年期間,停棲於「七股鹽田濕地」之國際保育瀕危級別黑面琵鷺死傷近百隻、毒源仍無法確認之問題;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數量6,988隻,增加355隻,突破紀錄,然而臺灣為最大度冬區,數量卻減少2.2%,於臺南地區數量更減少8.4%,可能原因包含魚塭利用型態改變、水位過低等干擾因素,且因水門管理權責單位為臺南市政府,台江國家公園須協調各方水閘門放水管理歧見,至今仍無法推動生態給水機制。同為黑面琵鷺熱點之「布袋鹽田濕地」亦有水文基礎設施惡化、在地不同目的之水位調節,南布袋鹽田面臨完全乾渴或水量過多情形。因此建請內政部、農業部、臺南市政府、嘉義縣政府允應共同積極策進棲地品質改善措施。
 
監委林郁容、范巽綠、葉宜津也親自到我國58處國家重要濕地中唯一私有土地高達9成的「五十二甲濕地」履勘,並接受民眾陳情表示,自103年以來屢向政府抗議濕地劃設範圍竟未經地主同意,導致濕地內農地乏人問津、貸款不易等困境。現已113年底,仍因「不徵收、不租用、不解編」,陷入膠著、民怨未能紓解。3位監委沉重呼籲內政部允應積極會同宜蘭縣政府,善盡溝通並策進研議解方,以化解民眾疑慮、落實濕地保育。
 
此外,宜蘭縣「雙連埤國家重要濕地」為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內,唯一大型水體資源,擁有臺灣特有、珍稀動植物與自然浮島等應予優先保育資源。然而,宜蘭縣政府近年來疏於督導「雙連埤生態教室」之經營管理單位,遲未依契約規定取得國家環境研究院「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近3年環境教育參訪人數自千餘人大幅降低至百餘人,不利達成生態保育與教育推廣目標,建請內政部督同宜蘭縣政府儘速檢討改進。
 
最後,監委也透過比對審計部111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與112年度查核情形,發現仍有近3成、17處國家級海岸地區重要濕地,受委任機關未依限函報工作辦理情形、未填報業經查證屬實之「國土利用監測通報查報違規案件」,建請內政部允應賡續檢討管考機制,避免徒具形式,以確保濕地生態品質之維護。